诠释“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2025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同时也是全国助残日。值此之际,广东省博物馆(下称“粤博”)以“无障粤·博未来”为主题,举办11场沉浸式公益活动,融合“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与全国助残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内核,以倡导平等与包容理念,彰显博物馆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活动中,粤博在二楼大堂展示在无障碍建设与特需人群教育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展出各种残障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及文创产品,旨在展现残障人士的才华与创造力,让艺术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桥梁,推动社会对残障人士的了解与接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当日,“融合·爱·未来”疗愈音乐会在粤博二楼大堂启幕,残障人士与志愿者携手登台,让音乐成为跨越差异的通用语言。现场同步举办“粤伴同行”志愿服务小分队成立暨授牌仪式。下午,视障青少年乐队“Sunday”带来音乐会,此次演出不仅是他们汗水与梦想的集中绽放,更是向大众发出的一份“声音”请柬,他们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勇气和希望,激励更多人关注和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与梦想。此外,“‘君不见’猜情寻”互动装置、盲点手工珠宝装饰画制作等多项融合活动,促进残健交流。
粤博在导赏服务方面创新形式,5月18日为听障观众带来“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手语导赏,20日为视障人士开展“端砚艺术展览”口述影像专场导赏,利用触觉辅助工具助力特需群体感受文化魅力。据悉,自2024年启动视障和听障观众教育活动以来,粤博已举办相关导赏活动60场,服务超5000人次,线上手语讲解视频传播量近25万次。
粤博副馆长凌丽莉表示,系列活动旨在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包容的“催化剂”。“听见文物·相‘手’粤博”项目今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全球案例,输出“无障碍博物馆”广东经验。未来,粤博将扩大服务覆盖面,新增孤独症青年教育活动,倡导残健双向共生,共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梁志钦 乔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