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在番茄成株上测量茎直径的PlantRing。
本报讯 如何让农作物自己“开口说话”,精准反馈缺水、病害等生理状态?为此,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沛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高通量、低成本植物可穿戴传感器系统植物手环(PlantRing)。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通讯》,并在江苏、浙江等地的农业科研基地投入应用。
严苛的田间环境易导致数据失真,过于复杂的设计又会增加成本并牺牲耐久性,这是传统农业传感器长期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将天然蚕丝碳化成应力敏感的纳米材料,制成属于植物的“健康手环”。这种材料能精准捕捉低于10微米级的茎秆周长变化,并以此为依据,用来指导品种选育或者反馈灌溉。
据介绍,植物的生长会使得PlantRing的电阻随着茎直径同步变化,如植物的茎在晚上吸水会变粗、在白天因蒸腾作用失水则会变细。相较于通过土壤湿度间接监测的反馈方式,PlantRing可以直接测量植物自身生长状态,更快速、精准地破解植物的“无声语言”,从而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提升果实甜度,实现“节水+提质”的双重效果。
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模块化设计,开发了小体积、低成本的高通量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重量仅20克,不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而且在风雨、日晒条件下表现依旧稳定。它在采集信号的同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配套开发的智能决策系统将根据实时数据自动生成“浇水建议”“施肥方案”,呈现在云服务器上,并通过移动端应用推送给农户。农户通过手机即可查看作物生理报告,包括水分状态、昼夜节律等关键指标。
“我们的目标是直接告诉农户什么时候要做什么,实现农业智慧化,让基层操作人员不用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吕晨泽说。此外,该系统在胁迫响应、林木生长监测等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刘虹雨 陈彬)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xplc.2025.1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