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剧赛道“群雄逐鹿”。
从“抖快红B”等短视频社媒平台,到“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再到“淘拼京”等电商平台,都纷纷强势入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央国企也开始进军短剧赛道,其中三大运营商成为典型代表。作为“国家队”的他们,到底该如何与头部短剧平台共同做大做强市场“蛋糕”?
入局优势:不缺“弹药”有底气
当前,短剧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已逐步清晰,行业上游提供题材与内容,行业中游将内容转化为短剧,行业下游则通过平台、APP等方式将视频触达用户。
显然,三大运营商当前正在扮演短剧行业下游产业链的角色。
作为首次进入这一空白行业,虽然存在挑战,但笔者认为三大运营商进入短剧市场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动能”。
首先,运营商在短剧业务布局方面不缺资金支持。短剧运营涉及内容制作、市场营销推广、平台运营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三大运营商在资金上拥有强大实力。
其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合作资源。无论是与头部内容方还是渠道方达成合作都更为容易,这也为短剧市场提供了强大内容生态与渠道资源基础。
另外,运营商的用户规模将极大提升短剧市场规模。运营商庞大的用户群体产生的海量数据为短剧推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运营商针对短剧的用户画像便可利用短彩信、5G消息等视频化触点开展用户精准运营,实现对市场各细分领域人群的深度渗透和有效触达。
最后,运营商特有的差异化服务,如免流量观看、通信套餐权益捆绑等,正在吸引特定用户群体。当前短剧平台分为免费模式与付费模式,然而免费模式需面临各类杂乱广告投放,而付费模式也面临充值乱象,在这一背景下,运营商可将短剧会员纳入大网套餐,叠加权益、话费、流量、SIM卡、云盘等通信产品进行推广,形成行业规范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动了用户流量。
并且,广电总局对短剧行业的监管趋严,要求内容 “去低俗化””强化社会价值”,主旋律已从“高流量”向“高质量”转变,区别于对短剧市场早期的剧情狗血、内容同质、霸总霸屏、圈钱消费等质疑,运营商凭借央企属性,在红色题材、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反诈普法等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从传统通信运营商到数字内容生态布局者,运营商正通过不断尝试,赋能短剧行业发展壮大。
如何破局:差异化打法是关键
然而,如何从短剧内容生产中脱颖而出?如何与用户观看习惯博弈?又如何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这些似乎都成为发展中的难题。加之,如今三大运营商在短剧新赛道中再次“聚头”,哪家又能更占优势?
笔者从目前三大运营商在短剧领域的布局来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相对“出圈”,发展也更加成熟。
其中,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凭借网文基础推出咪咕短剧,中国电信与抖音合作,旗下国脉文化在天翼超高清中上线“抖翼短剧”专区。
笔者细心地发现,当前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在短剧业务上最大的区别是在内容模式上。咪咕短剧当前被中国移动当成和阅读并驾齐驱的“平级”业务,也因此咪咕短剧并非作为视频业务线,而是放在阅读业务线去经营。这就意味着用户需要下载“咪咕阅读”才能进入“短剧剧场”,与视频业务线的咪咕视频为两个APP。
不过也得益于此,咪咕短剧“网文基因”浓厚,其短剧内容模式也主要以“自制+采购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短剧提供了内容基础,但也加大了前期投资压力。
而至于“抖翼短剧”,其以生态合作为主,该专区为天翼超高清与抖音共同打造,用户权益能够实现共享,也就意味着用户无需来回跳转多个APP就可观看双方平台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繁琐的操作。而且中国电信短剧还涉及共同投资、联合出品、版权分发等多种模式,在大力发展内容的同时又能降低投资风险,以及实现用户渠道共享等优势。
其实作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还是价格。笔者对比两家短剧的收费标准来看,两家差距并不大,当前主推的套餐月费都在20元以内,且都有多样化会员选择,但电信整体稍低一些。
不过,笔者认为,在大家都更注重短剧内容和价格的情况下,运营商更应该聚焦自己的主业,将短剧业务与套餐业务进行深度捆绑,同时培养用户对“通信权益+内容服务” 的价值认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当前,短剧行业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行业迫切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创新,而三大运营商正通过全产业链运营,积极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生态圈,也不断促进短剧内容向“精品化”和“专业化”发展。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