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返潮”展览把毕业论文视觉化
“回南天”。
当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展厅里预设的玻璃幕墙上写下这三个字之后,已经说明,这个以“返潮”为主题的策展理念,已经被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2025届毕业生成功诠释了。
是的,这是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展,如此主题鲜明的毕业展,在其学院院长胡斌看来,是本届“全校二级学院中唯一具有鲜明主题的展览”,也很可能是该学院有史以来主题最鲜明、最成规模的一次毕业展。
2025年5月18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展“返潮:观看的距离”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9号展厅正式开幕,也意味着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序幕的正式开始,同期展出的还有其他三个学院,而本次毕业季,因应展示空间和人数的关系,一共分为三期举办,目前为第一期。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人文学院也有毕业展?
在广州美院的教学中,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艺术与人文学院几乎不参与毕业展,这也是不少人的共识,但从2009年那一届毕业展开始,毕业展中为艺术与人文学院(当时的美术史系)预留了长约6米,1.5米见宽的桌子,那便是人文学院毕业生最早的“展厅”,以平铺的方式,展示毕业生的论文封面,但真正在毕业展中占有“独立”展厅空间,则要到2017年。
本届人文学院的76篇毕业论文,论题聚焦在四大方向:中国美术史;视觉文化与西方美术史;艺术批评、策划与美术馆;以及艺术市场与投资。
然而,单纯展示论文,对策展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而,此次展览由2025届毕业生策展团队自主策划,付文军、吴天跃担任指导老师,以“返潮”为主题,特别创作了22件衍生作品。他们以分组的方式开展工作,包括策划组、装置组等多个组别,作品以装置形式为主,也有影视、动画、版画、书法、绘画拼贴等形式。
展览主题的缘起是从南方特有的气候现象出发,用“回南天”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气候特征隐喻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思辨历程,而“观看的距离”则体现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此次展览正是探讨观看与阐释间“粘稠地带”的一种独特视角与大胆解读。
可以理解为,他们用理论诠释历史或社会中的艺术问题,又用艺术的手段把理论逻辑进行视觉化,再把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对地域性的集体“记忆”——回南天的视觉艺术的表达。
胡斌表示,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展是全校二级学院中唯一具有鲜明主题的展览。
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作品主体通常是论文,并没有具体的毕业创作和设计作品,但在胡斌看来,正因为没有个体的具体创作,反而让整个展览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来实施。“返潮”传达了一种鲜明的南方经验,“它隐喻我们的研究亦具有区别于某种主流惯性的视角,将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很好地呈现出来。”
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郭伟其也介绍,每年在毕业论文写作、展览布置期间,同学们都处于广州黏糊糊的、水淋淋的焦灼环境之中,就好像今天这个学科面临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一样。这个工作的过程或许不太舒适,但当其成为一个回忆、反思的对象时,艺术和学术的美感就显现出来了。
“实践了论文写作本身的展示性转化”
如果说“返潮”寓意着观看与阐释之间的温差与张力,这届毕业生的研究便是一次次拨开迷雾的尝试。他们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寻找坐标,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构建路径。
美术史方向的学生从个体经验出发,追索历史图像与视觉机制之间的互动脉络,在“居间”的状态中细读图像、辨析风格,力图让当代目光重新触碰那些远去的艺术语境。
策划组的吴婷向记者介绍,“生存痕迹”作品是吴若涵围绕自己的毕业论文:《现实力量的就地转化:冯博一“生存痕迹”展览研究》展开的“文献展”式的个人展位设计。吴若涵利用文献的并置与交错、展册的排版与设计,延续了毕业论文中的问题探讨,即:策展人冯博一在1998年“生存痕迹”展览中运用到的“因地制宜”策展方法是如何灵活运用到其之后的展览设想中的,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找到“本土经验”的平衡点的。“总结而言,本展位最终试图构建一个具有反思性的‘展示之展示’装置,在文献的物质性与研究的观念性之间,探索艺术史学研究的展览化呈现可能。通过此类形式,既完成了对艺术展览历史个案的研究,也实现了论文写作本身的展示性转化。”吴婷介绍。
而艺术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更加贴近现实土壤,深入不同地域与机构的艺术生态,探讨在不确定与转型中的文化实践与治理逻辑。他们在艺术的现场中提出问题也在数据、访谈与田野中寻找回应。
例如宋佳茵的研究内容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机制研究——以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为例》,她通过田野考察,选取了部分民族特色的图案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制作了版画,她与同学一组,还做了以三人大学生活为母题联合创作的《天上人间》的影像装置,以表达大学生活中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复杂的思绪。
吴婷与王伊菲、欧阳凯琳的作品《幢影·阿罗汉·弥勒净土》中,有部分构成借用了3D打印,吴婷介绍,“古代造物和当代媒介的结合,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观看感受,并引发‘在地性’的沉思。”
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展览为了凸显“返潮”的迷雾理念,策划组特别制作了装置作品“洄”,装置采用了镜、纱以及树的元素,镜面和纱面相结合,突出回南天的朦胧与隔膜,当观众走进其中,一种自我观照的在场感油然而生,并在其中穿插了树的元素,如若把树比作美术史、艺术管理学科的庞大体系,镜面与纱面交错出现,清晰与朦胧互相交叠,若隐若现,把四年艺术理论研究的看似深入但又却像刚入门的朦胧感体现出来,这也如回南天时分,空气的能见度与布满水珠的玻璃对视野的阻隔一般。
尤为有趣的是,被策划组巧用心思用晾衣架挂起来的毕业论文,那被翻得松散的论文如同潮湿过后要晾干的状态,这种巧合也正好紧扣了主题。
艺术与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易玲表示,本次展览充分体现了毕业生们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而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也认为,这种凝聚力正是让学生作品呈现出独立面貌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学院2025毕业展
中国画学院的毕业生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以自身的感知力窥探着时代的各种脉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思,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对自身价值认同的追寻……同学们用自己理解的传统笔墨描绘自己理解的当代生活,在纸绢上记录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困惑与思索。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刘思东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管瑜 曾贵真 邱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