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城”杨凌十年观察

内容摘要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仅135平方公里、城乡人口总共也只有25万。过去十年间,记者几乎每年都会来到杨凌,在田间地头感受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磅礴脉动。 走得越近,感触越深: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

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仅135平方公里、城乡人口总共也只有25万。过去十年间,记者几乎每年都会来到杨凌,在田间地头感受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磅礴脉动。

走得越近,感触越深: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里虽没有江南水乡的沃野千里,也没有东北平原的粮仓气象,却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单位,汇聚着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名农科教人才,他们与这里成千上万名职业农民一道,以基因编辑的“手术刀”、智能大棚的实验室、上合组织的减贫方程式,重构着科技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型关系。

科技“长”在泥土里

多年观察记者发现,杨凌的农业科技并不是悬浮在云端的代码,而是深扎在泥土里的根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项技术都经过“实验室、实验田、大生产”的淬炼。

第一次采访职业农民王中来是在2015年的春耕时节。那年他45岁,正在自己刚建的双层塑料大棚里忙碌着。他得意地介绍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建明教授指导下新建的这种塑料大棚,利用率比传统大棚高,棚内有一个内循环增温系统,可以在冬季自然提升棚内温度,在棚内北侧还有一个发酵池,利用农业废弃物发热发酵以补充棚温不足,可以使蔬菜比传统大棚种植的早上市。

这是占地700多亩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记者 张斌 摄

两年后,再进王中来的大棚,记者看到,他的菜苗没有种在地里,而是种在一个枕头似的营养袋里。这种“有机枕”是杨凌另一位职业农民马新世的创新发明。

2021年春,再访王中来时遇到更新奇的一幕。见记者来,王中来先将我们领到他棚边的茶舍,泡了一杯红茶,边品茗边交流。他解释说,以前“进棚一身土,出棚两脚泥”,哪有闲心思喝茶?现在大棚水肥一键控制,你可以挺直腰板儿,背着手悠闲地来回转悠,就像逛花卉市场一样。

这份“悠闲”,得益于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农业技术。

在杨凌,从种大田、铺地膜,到垒起土坯墙建简易大棚,再到单拱单膜大棚、大跨度双拱双膜智能温室大棚……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大棚正让农业劳作变得轻松,也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今年春天再见王中来,他的“大棚事业又往前走了一步”。

从外观看,这个新式大棚好似一个植物工厂。工厂内,番茄根部扎在营养袋里,枝条向上攀爬高达三四米,枝条上一串串红色的番茄甚是惹人喜爱。

“这个大棚更聪明了。我们用物联网不断改造大棚,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数据节点,更精细化的种植方式也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王中来指着新研发的设备娓娓道来,“以往我们讲究‘反季节种植’,现在我们采用新技术,可以说是让果菜住进了空调房,基本上做到了‘全季节种植’,种植周期长达10个月。”

“这一亩地收益如何?”面对提问,王中来笑眯眯地说,“我们现在不按亩谈收益,论的是平方,这个大棚,每平方的收益基本上在400元左右。”

采访中得知,这十几个大棚是王中来与杨凌另外几位志同道合的职业农民一起投资兴建的,平日里只需五六个人就能打理。

记者发现,多年来,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再次走进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一块小黑板引人关注,其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预约参访者的信息,这其中不乏来自广西、海南等地的种植户和农业专家。

让人好奇的是:这个盛产于南方热带地区的水果,缘何能在这个地处北纬34度的温室大棚长得好?而且,这个北方基地还能把种苗卖到原产地?

面对这些疑问,基地负责人王艳耐心讲解她多年扎根泥土的种植实验。“火龙果新品种培育,通常有花粉杂交、芽变、嫁接3种方法。开始,我们在专家指导下反复进行种植实验,直到选出果实大小、甜度、产量都符合要求的品种。”王艳说,经过多年实验,青皮她园已培育出“秦红龙”和“新双色”两个火龙果新品种,并联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品种申报。

此外,青皮她园还引入“燕窝”“蜜玄龙”等火龙果品种,通过种植实验进行改良。其中,“燕窝”品种由传统的人工异花授粉改良为自花授粉,大大降低了种植难度,同时果实大小与坐果率均有明显提升。

事实上,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在杨凌涌现:“西农979”小麦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自给率显著提升;“秦优7号”油菜以一般大田亩产200公斤、高产田达250公斤的优势脱颖而出,其“双低”特性更重塑了世界油菜育种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品种进行改良,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杨凌又有5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审,4个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荣获1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以及目前世界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当科技成果不再是被风扬起的秕谷,而成为颗粒归仓的扎实重量,这片土地便完成了最深刻的实验:所有向上生长的力量,都来自向下扎根的深沉与实践;真正滋养生命的,永远是根系与根系在泥土深处的紧紧相握。

创新引来企业“扎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长条沙发的靠背上整齐摆放着八瓶小麦种子,瓶身的标签上标注着“西农509”“西农511”“西农162”等字样。

这些种子仿佛无声的勋章,记录着吉万全教授数十年“与麦为伴”的科研人生,也折射出杨凌这片农业沃土上科技兴农的使命与荣光。

“育种人的日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尽管辛劳,但靠着对农业和科研的执着,吉万全和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培育出10余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5个,累计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2018年,“西农511”以455万元技术转让费更是创下陕西作物品种转让纪录,这一品种因抗赤霉病、耐倒春寒等特性成为黄淮麦区的“明星品种”,亩产达650公斤,惠及千万农户。

吉万全的故事,是杨凌农业科研的缩影。这座“农科城”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已累计推出6000余项科研成果,被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创新极”。

在这里,实验室与实验田仅一墙之隔,科学家与农民“手把手”传递技术。每年农高会上,吉万全团队的小麦品种从展台飞向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田野里早已萌发“杨凌基因”。

浓厚的农业科研氛围,催生了杨凌独特的创新磁场。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的实验田边,一块立起的“技术团队”招牌尤为引人瞩目。从品种培优、栽培管理到果园生态、保鲜即食,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你看,这些枝条像鱼骨一样排列,只有这样,每一片叶子才能更加充足地捕捉到阳光。”园区负责人高志雄指着正在萌芽的猕猴桃枝条给记者介绍,“我们的土壤也经过大面积改良,现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能达到很高水平,这样种出来的猕猴桃味道才能更好。”

不仅有热衷新品种、高品质水果培育的新农人,还有钻研农业设施研发的“老把式”。

走进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温室里,公司负责人朱晓磊正通过物联网系统远程调控温湿度。“我们从外地专门把公司迁到杨凌,两年内研发效率不断提升,销售额每年都翻倍,真是来对了!”让朱晓磊感触最深的是,“杨凌的农业科研氛围和名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以前,我们要外出跑客商,现在他们主动找上门来。”

在民营企业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已经有十多厘米高。从东北迁往杨凌搞科研,这家企业有自己的想法。“科研院所就在隔壁,专家随时能对接,农业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在这家企业负责科研的刘新江说,杨凌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既有顶尖科研机构的“硬实力”,也有几十年积淀的农业创新生态——农民懂技术、企业重研发、政府搭平台,三者形成闭环,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杨凌的创新生态也遵循着热带雨林的生存法则: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寄生植物。

在杨凌创业谷,200多个初创团队如同雨林底层的蕨类植物,在缝隙中寻找生机。政府的“审前辅导”“容缺受理”政策如同阳光雨露,而每年百余场的路演活动,则像雨林中的传粉者,让创意与资本相遇。

多年来,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创新热土,带动杨凌建成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等6个专业园区,聚集相关产业链企业300多家,培育形成了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现代农科服务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小城“国际范儿”

近年来,杨凌的创新磁场正在超越国界。

2019年6月14日,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倡议在陕西省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从此,杨凌承担了新的国家使命,成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核心承载区。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和强力推动下,杨凌开始高水平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时至今日,基地建设实现了从“中国倡议”到“重大共享平台”、从“愿景规划”到“现实成果”的突破性进展,一幅“立足中国、辐射上合、联动周边、面向全球”的农业国际合作新蓝图在农科城大地徐徐展开。

每次来杨凌,记者都会发现,这座西北小城的“上合元素”不断上新,国际范儿也越来越足。

趁着春日,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的李一娅和马永清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前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既是寻求合作,也是不断推荐来自杨凌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今年63岁的马永清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退休后成为这家公司的特聘专家。每年春天,中亚国家的春小麦播种时,他总要到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当地播种工作做技术指导。

“我们不但为当地引进大麦新品种,还提供科学化的种植和管护指导,这让当地的亩产量翻了一番。”马永清说。

不止在哈萨克斯坦,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了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派出190余名专家团队,完成115个优良品种的实验示范,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

来自杨凌的农业“智慧”正在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昆虫信息素引诱剂,通过援外培训平台成功进入智利、哈萨克斯坦市场;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节水示范园,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50%,节水量达50%,投资减少40%;

杨凌研发制造的农业机械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生物农药产品出口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和合共生,与时偕行。

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2024年上合组织杨凌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举起乌干达农民的感谢信:“杨凌的日光温室技术让我们的冬季蔬菜产量提升50%。”

通过境外园区和境内实训基地,杨凌已为1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000余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0余项。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正在改写全球减贫的历史。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办主任、上合办常务副主任马静说,上合农业基地已累计承办78期国际培训项目,为24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余名,培训总量较前十年翻番。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46期远程技术讲座已吸引4.7万人次参与。

“今年春天,又有1000名外国学员要到杨凌培训,我们最近正在紧张筹备中。”马静说。

不仅如此,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古利斯坦国立大学现代农业学院等海外办学项目,也不断开创着中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先河。

以农为媒,在杨凌,记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文明对话的农业维度,和始终贯穿其中的文明互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中国学生与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热烈地讨论着实验方案;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中国日光温室与哈萨克斯坦传统灌溉技术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智慧灌溉”模式;在杨凌农高会上,来自全球的参会者既触摸着中国5000年前的农具,也学习使用着当地最新研发的新式农具……

无论是一粒种子,还是一次培训,杨凌的实践也在印证着这样的使命和担当:当全球变暖威胁粮食安全,当人口增长挑战资源极限,杨凌用科技的力量,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让每一粒种子都绽放文明的光芒。

这或许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最深刻的哲理:真正的创新,永远生长在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农耕文明的不断延续之中。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友情链接:  生意多  |  立体车库网  |  机电网  |  电商信息网  |  环球信息网  |  电工网  |  优秀信息网  |  B2B  |  商路通  |  商途网  |  花卉网 天天商务网  |  易修网  |  直通车信息网  |  B2B  |  商务网  |  信息网  |  114  |  B2B  |  商路通  |  商途网  |  防雷网 每天发布网  |  我的航运网  |  转让系统  |  力之信息网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