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很少有人想起,1968年12月,当人们通过美国阿波罗8号拍下的地球彩色照片,第一次看到地球全貌时,大家曾经多么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狭隘。
在这幅被命名为《地出》的标志性照片上,地球孤独地飘浮在黑暗之中,被一层薄膜包裹着,美丽而脆弱。
参与拍摄的阿波罗8号任务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说:“从那样远的距离看地球,激烈的民族主义利益、饥荒、战争、瘟疫都消失了。人类变成了飘浮在太空中的一大块土地、水、空气和云。”
这张地球“自拍照”被认为带来了“人类在太空中的顿悟”,那么,这张照片究竟改变了什么?近日,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罗伯特·普尔撰写、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领衔翻译的著作《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以下简称《地出》)出版。反思再度开启。
?
“地出”:一张不在日程上的照片
曾经,东西方一代代科学家仰望星空,想象地球的模样——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通过影子测算出地球的周长;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浑天说”;唐代僧人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伽利略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理论;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牛顿根据万有引力预言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地出》这张照片,让人们对地球的各种想象有了依据。有趣的是,《地出》的拍摄并不是一项明确的任务。
在《地出》一书中,罗伯特·普尔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安德斯:哦,天哪!快看那儿的景象!地球升起来了。哇,真漂亮!
博尔曼:嘿,别拍照,日程上可没有这个安排。
安德斯:(笑)吉姆(即詹姆斯),你有彩色胶卷吗?快把那卷彩色胶卷递给我,快点!”
这是阿波罗8号飞船上的录音机记录下的美国宇航员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之后,他们拍下了人类第一张地球升起的彩色照片——《地出》并带回地球。此后,人类第一次看见了完整的地球。
回到地球后,宇航员安德斯回忆说:“我们接受训练去看月球,我们没有接受回看地球的训练。”
从在阿波罗8号上的对话和安德斯的回忆可以看出,给地球拍“自拍照”是一个意外收获。
美国最早并没有明确安排宇航员给地球拍彩色照片。早在1966年,美国宇航局的一名工程师就提出过一个问题:“既然规划了月球轨道器系列任务,那么是否可以安排一次任务,在飞往月球途中拍摄地球照片?”经过一番权衡,项目工程师表示反对。在罗伯特·普尔看来,宇航局关注的仍然是月球表面的细节特征,而不是整个地球。
不过,这场意外却成为美国登月计划中最具显示度的成果之一。罗伯特·普尔在书中写道:“载人航天计划与地球无关,但其最大的遗产却是看到地球的景象。”
“在1968年,数码拍摄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事,拍摄到的第一批地球照片是通过电视转播传回地球的黑白照。宇航员把拍摄有《地出》的胶片带回来,在地球上冲洗成彩色照片,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刊登在西方各大报纸上,变成了一个非常轰动的事件。‘地出’这个词也一举风靡世界。”吴季说。
顿悟:在38万公里之外,看见人类的渺小
《地出》拍摄时,美国与苏联正处于对立与竞争的状态。
“因为航天的载荷需要火箭运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德国V2火箭技术的研究成为美苏太空竞赛的起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在谈及这张照片背后太空探索的大国博弈时说,“美国通过‘回形针计划’吸纳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德国火箭专家,而苏联则获得了部分V2残骸,并重用科罗廖夫等本土科学家。苏联率先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并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但美国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
罗伯特·普尔在书中写道:“这张照片代表了那个时代分裂意识的两个方面被统一了起来:一方面是以太空旅行为象征的对进步的激情向往,另一方面是以地球为象征的对地球本身的强烈关爱。”在他看来,“《地出》是人类在太空中的顿悟”。
太空时代开启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被陆地与海洋割裂成碎片化的版图,但当看见地球在太空缓缓升起时,人类终于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时候放下对立和纷争了。
“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周围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吴季说,“在太空中,如果太阳恰好在背后升起,你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薄的金属钠层,从而深刻体会到地球的脆弱和美好。”
《地出》这张照片是一个出发点,正是从它开始,人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例如,第一个地球日的发起者——太空爱好者约翰·麦康奈尔正是受到《地出》的深刻影响。他曾经回忆说:“当1969年地球的第一张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上时,我以一种深刻而感性的方式获得了对行星地球的新知。”
“人类直到离开地球家园,来到了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吴季说。
张柏春在读完此书后感慨,在这张揭示地球的浪漫和脆弱的《地出》照片面前,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要学会和平、文明地发展和相处,“当人们看到地球很渺小的时候,才应该彻底承认自身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
新篇:半个世纪后的回归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50多年了,其间人类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
“为什么阿波罗登月50多年了,人类都没能再回去?”这是吴季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他看见“地出”这个词。
“如果你查阅比较老一点儿的英文字典,是查不到这个词的,从字面意思看,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蔚蓝色的地球从灰色的月球表面升起。然而,大量文献表明,‘地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甚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吴季说。
顺着这个词,他找到了《地出》这本书。他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常严肃的科学史研究者,书中有大量的参考资料。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探究了这张照片背后的历史,及其诞生之后所带来的对地球、对人类自身的全新领悟。吴季决定把这本书翻译出来。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50多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吴季说。
吴季介绍,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了三次启示。第一次启示是在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围绕地球飞行一圈,目睹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惊叹于地球的美丽。第二次启示是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飞向月球,并进入绕月轨道,人类第一次目睹地球升起的经典场景。第三次启示是在1995年,科学家确认了第一颗系外行星,人们认识到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并不孤独。
如今,我国正处于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
对于中国人自己的载人登月,吴季感慨道:“当我们的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再次回望地球时,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
吴季想,到时,站在月球表面的中国宇航员可以大声说:“我们再次代表人类来到月球,人类不只可以来自美洲,还可以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这里回望我们的星球,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科学报》(2025-04-25第3版读书)
(原标题:38万公里外的一张地球“自拍照”暴露了人类的渺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