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理论家 宋伟光
机器美学架构起了科技经验与审美经验相互连接的新风格。这一新美学,是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这是人造物体现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人造物与人本的关系问题;是人造物的物理与人性、人造物与人的心理关系问题;是通过“器”产生对“道”的认识之问题,这种审美变革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环境,它展现在社会的诸多方面。
从文学艺术层面来看,新美学同时也反映在诸如建筑、设计、绘画、雕塑,乃至文学、戏剧等多个方面。如建筑艺术强调的几何秩序、设计艺术追求的视觉冲击以及线性分割布局、绘画推崇的韵律感、雕塑的几何学体块以及采取的动态造型、音乐中的重金属感、滚石风格、舞蹈中的秩序化动作、演唱中的机械式重复等等,均是机器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所致。如果深究艺术风格成因之背景,就会清楚地看到,使欧洲现代艺术发生根本性转向的立体主义和与之几乎平行的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派别,均与机器美学相关。
人类从原始的刻削为记、构木为巢、钻木取火到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直到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工具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从来都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观念。艺术表现的材料离不开地球上的“金、木、水、火、土”之基本物质元素,但在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的遗传性,达到改良品种和创造新生物类型的当下时代,人类解决需求的手段和选择的媒材,已形成建立在基本物质之上的智能手段,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就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性的精神产品。人的思想意识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是艺术发生的条件。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与所处时代相匹配的艺术语言,新技术和新艺术的产生必然是以新思想、新方式为前提的,新技术会使艺术形态发生变化。我们当下所处的智能时代的量子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带来的是新的认识论、新的方法论、新的生产力、新的价值论、新的消费观、新的社会学等等。这可能是一场正在萌芽、成长、壮大、发展的社会变革和进步。所以,如果从艺术的产生、艺术与生存、艺术与社会工具与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来审视技术进步在艺术中的作用,那么,我们须站在所处的时代,来创造和变革我们的艺术。这个创造与变革所依赖的,正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科技进步与革命。
我们当下处在一个智能时代,是一个进入了量子思维的科学世界观的时代,从技术层面上讲,今天的智能时代的新媒介——打印,颠覆了关于“制造”的定义。而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量子思维为先导的科技革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必将给人类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艺术自然也在其中。因此,学习和接受时代的最新信息,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艺术问题同样也是重要的。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