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邦
作者丨caoz
图源丨Midjourney
上个月回国转了差不多20天,有一半时间属于自己闲逛以及看望父母,另一半时间也约了不少老朋友喝茶吃饭聊天。
说实话每次回国和国内创业者沟通,都能带来不少新的想法,新的认知。现在AI时代更是一日千里的感觉,稍微放松一下就感觉自己落伍很多。
我不是最近一直在用AI 进行零代码编程么,最近也是受我的读者建议启发,开始尝试使用Vscode + Augment组合,第一感非常惊艳,agent模式相当给力,感觉还是能帮助零基础,或者弱基础者做不少事情。
不过今天也遇到有一次编译出错的问题,Augment翻来覆去无法解决,并建议我彻底重构,然后我直接换用copilot editor (claude 3.7+) 一遍就解决。所以,嗯,也还不够完美。很多读者反馈最近cursor非常不稳定,以及一些额度限制问题,vscode + augment似乎真的可以替代 cursor,当然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可能还是需要copilot editor 协作解决。(官方说可能冲突,不过看使用者自己如何控制吧)
下面说一下一些感受和心得。
AI搜索破墙而出
现在很多AI产品都有搜索联网能力,而这些搜索能力通过某些第三方的接口实现,根据一些评测的反馈,国内头部的AI产品,搜索能力是可以跨越常见的404屏障,获得一些海外比较新的科技和知识类信息,这个就特别好,对一些技术类,全球产业类的信息可以更好的获得一手资料。
而这也会加速部分国内用户放弃传统搜索引擎,转用AI进行搜索的过程,当然,可能一些技术,科研,或者从事出海相关业务的人群会更加快速的进入这一进程来满足自己的搜索诉求。娱乐休闲日常生活类的搜索需求,估计短期内依然不会有太大变化。
梁文峰的影响简直可怕
前几天不由得感慨,从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梁文峰都激活了什么。
2.1 激活了全民使用AI应用热情。
特别是叠加了春节效应,口碑迅速破圈,很多从不使用AI的人也是通过这个事件开始使用,而这个流量也溢出到了几乎所有国内头部同行。基于我所了解的一些服务商信息,国内行业内头部服务商的用户数据,无论是人数还是使用频次几乎都在激增。
2.2 激活了算力平台托管服务的市场。
两年前我就说过,算力未来是核心资产,没想到国内被广泛认可是因为DeepSeek。算力平台以前在云服务市场里只是很小的分支,但是今年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后续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2.3 激活了国产芯片。
前段时间新加坡听到一个业内专家分享(线下局),说某知名国产芯片在DeepSeek之前有销量但缺乏应用场景,但是DeepSeek跑通之后,订单激增,真实场景一下子就激活了。
我之前直播间也讲过,也是基于行业专家的观点分享的,国产芯片在训练上和英伟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包括DeepSeek实际上还是通过英伟达训练的,但是在推理上其实差距并不大,所以DeepSeek第三方服务商很多都选择了国产芯片,性价比甚至更高。
而另一个出海AI相关创业者跟我分享一个现实趋势,说当下AI应用在海外其实已经是爆发趋势(国内应该也会差不多),按照目前普及率和当下这个趋势看,Token请求数应该未来还有两个数量级的增长空间(我觉得这个判断很合理)。而这个增长,在我看来,会带来一个趋势,就是推理所需的算力会激增,这对国产芯片来说,也是很不错的机会。
我最近几天还在咨询相关专家,我说推理现在也分,文字推理,图片和视频推理,是否这里也存在一些对性能诉求上的不同特征,是否存在单独优化的空间,未来是否会出现更细分的推理芯片,如果进入到细分优化的领域,中国人是有经验的,比如我们直到比特矿机已经是中国厂商的天下,这其实就是专用芯片优化的极致典范。
当然,国产芯片的机会,不代表就是英伟达的没落,这个市场会以怎样的形式瓜分,依然需要持续观察,根据业内专家之前的分享,说DeeSeek火了之后,除了国产芯片的订单暴增,国内对英伟达H20的芯片订单也暴增,所以,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此消彼长。就目前而言,大家抢夺的是增量市场,还不存在谁替代谁。
那么看上去,这是很不错的投资机会,但我也必须提醒一下,算力需求的激增,不能等同于市场价值的激增,请注意摩尔定律依然有效,算力成本仍有快速下跌的空间;此外,很多芯片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透支了相当的增长空间,所以,需要自行判断和校验后续的发展机会,本文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2.4 激活了北美AI巨头。
我旧文还是保守了,说3到6个月可以看到行业的快速迭代,结果发现北美巨头们卷的飞起,在DeepSeek之后发布新版本的频率和性能提升效率都突然提速了,我觉得这里多多少少都会借鉴和参照了DeepSeek论文和开源代码中的思想。
促进了全行业的快速迭代,之前这个判断已经完全验证。
2.5 激活了国内AI领域投资。
前几年国内风险投资人基本上躺平了,海外对华投资也几乎全面停滞,但是最近开始不一样了,投资人开始疯狂追逐一些国内的AI研发团队。无论是境内投资商,还是海外投资商,都开始愿意给出足够诚意的估值和条款,来追逐这个浪潮。
2.6 激活了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
为什么是杭州,我们能不能也有这样的企业,目前多地政府开始反思过往政策,并开始检阅本地民营科技企业,希望拿出本地的王牌企业,希望打造本地的科技创新品牌。沿海开放地区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感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动作,这次回国也听到了不少相关的故事。
2.7 当然也激活了杭州的人才引进能力,以及为冷却的房地产回温。
跨境机会与风险
最近中国AI团队出海杀疯了,DeepSeek霸榜之外,monica势头很猛,Dify海外爆炸性增长,美图秀秀海外版本现在也是势头正盛,上面提到的augment,也是中国团队的杰作,此外还有heygen等等。
现在看到不少国外用户点评,monica明显好于不思进取的poe,有些人觉得这玩意就是套壳,其实越简单的产品,做好越不容易,应用创新,体验优化,中国创业者的强项。
而且和此前巨头们烧钱抢市场的打法不同,现在这些基本上都是实打实的收费,盈利。甚至放弃国内市场,专攻海外。
那么放弃国内市场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是国内市场真的太卷了,巨头们的压力无处不在;第二也是存在一定合规风险,毕竟有些应用主要是基于海外的各种AI接口提供服务,那么在境内可能涉及的合规审批相对复杂。
但中国团队提供出海服务,也会面临海外,特别是北美的合规风险,看到报道,现在一些海外投资商投资相关项目时要求团队降低国内投资比例,尽量实现海外控股,想来可能是为了规避类似tiktok的麻烦,当然,公司注册和运营主体也在寻求落在海外。
中国企业做出海业务,面临国内合规和海外合规双重要求,对于不少创业者来说,也是需要额外谨慎,认真对待的。
关于品味的话题
前几天和人聊天提到一个现象,有朋友的游戏公司,用了不少AI绘图,但是一些玩家也能感受到,AI味道太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花钱不值,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发现虽然AI效果很好,但是还是要尽力让产品避免太多AI味。
我突然就发现我也有类似的一种体验,就是我经常阅读的一些公众号文章,大量出现AI配图,当然其实我自己也会用AI做题图,但我发现自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看到文章中的AI配图,总会对文章的严肃性,真实性产生质疑,这是不是AI写出来的文章。很多时候可能只是配图是AI制作的,但这种感觉就会让我对文章的价值产生怀疑。
这是一个话题,AI味可能会影响玩家的体验,读者的体验。
此外,还有关于教育的问题,因为AI现在太强大,前年还是去年,我就写过,不要当做题家了,要当出题家。那么今年想说一点,什么样的人可以在AI时代保持竞争优势呢,我觉得,可能是品味,什么意思呢,AI可以做出很多可能性,但是最终人要选择成品,这时候就考验你的品味,品味不只是对设计,对美感的感知能力,也包括在产品体验上,对细节的把握能力,这也是一种品味,你知道怎样设计的交互流程是优雅的,是顺畅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草草了事,只有这样,在所有人都用AI做事情的时候,你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如何培养下一代,可能确实需要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孩子的品味,让他们尽可能多理解所谓的好产品,好设计应该是怎样的。
大概这些,最近各种交流的感想,一些碎碎念。
0 条